香檳是起泡酒的一種,但不是所有起泡酒都能叫做香檳,唯有在法國香檳產區(qū),采用指定葡萄品種釀制,以及傳統(tǒng)法發(fā)酵的起泡酒,才能稱為香檳。香檳瓶越碎越好,預示新船永遠平安。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喝酒上頭”的原因。由此,歐洲各國都開始用摔香檳來慶祝新船下水了。
喝紅酒為什么要搖晃杯子?
一吃飯聚餐場合,會有不少姑娘纏著我,讓我教她們一些葡萄酒禮儀。什么握杯姿勢、倒酒方法、開酒動作。相比蒼白的白酒禮儀,葡萄酒禮儀的這些姿勢,可是漂亮優(yōu)美多了。幾個隨意的動作,一個人的“范兒”就出來了,在聚餐宴會場合,很容易提升個人氣質。葡萄酒禮儀當中,鄭先生我介紹最多的是,葡萄酒的晃杯動作。餐桌上,姑娘漫不經心地搖晃著手中酒杯,棕紅色酒液在葡萄酒杯中,緩緩地打著圈圈。
姑娘先是聞聞杯中香氣,繼而,安靜地小口抿下。這個畫面,優(yōu)美自然,賞心悅目。一個簡單悠然的晃杯動作,把姑娘身上那股“恬淡”“優(yōu)雅”的氣質,立馬散發(fā)出來了。如果這個姑娘,又是顏值高,或是身材好的,那簡直是“目光收割機”啊!二葡萄酒晃杯動作,優(yōu)雅、漂亮,背后還代表著“專業(yè)”“懂行”。葡萄酒的“品酒三部曲”,看、聞、嘗。
第二個步驟是,聞,聞杯中香氣?!都t酒,為什么感覺不到葡萄味呢?》文章中講過,不管是紅酒,還是白葡萄酒,都是有香氣的。有些可能香氣濃郁些,有些淡些。比如我們酒桌上常常喝到的赤霞珠干紅、西拉紅酒,就有一股濃郁香氣,類似黑加侖、李子、黑莓、桑葚的氣味。比如搭配海鮮河鮮很好的長相思白葡萄酒,聞起來就像青草、蘆筍的氣息。
稍微搖晃下葡萄酒杯,破壞酒中的香氣“細胞分子”,能夠讓酒的香氣散發(fā)更多更快。即使有些白葡萄酒的香氣比較淡,在適當晃杯后,也都能很好聞出。商務宴請場合上,不乏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們也開始懂紅酒,愛好葡萄酒,你可以說他們是附庸風雅,但更多的是葡萄酒背后的博大文化,讓他們癡迷。他們一看,你會晃杯,會聞香,就知道你是懂酒懂行的,是“自己人”。
相同愛好,共同語言,總會更快拉近“心理距離”,加深“純粹愛好”上建立的感情。這個我不說,大家也懂的。三晃杯,也是一種葡萄酒的醒酒方法。搖晃葡萄酒杯,加大酒液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酒液劇烈晃動中,醒酒也變得更快。吃飯聚會活動中,好多時候,葡萄酒開瓶即飲,來不及倒入紅酒醒酒器。酒桌上,氣氛這么好,敬酒碰杯這么多,靠醒酒器把酒醒開再喝,哪還來得及。
但剛開瓶的紅酒或者白葡萄酒,是比較閉塞緊實的,也可以這樣形容,“這酒喝起來悶悶的”,給人乏味的感覺。沒醒過,沒醒開的葡萄酒,就是這樣子不太好喝。這時,我總會跟身邊的人說,晃晃酒杯,多晃幾次,酒就好喝了。紅酒單寧跟空氣接觸后,會變得柔順絲滑,澀感降低。白葡萄酒,和空氣接觸多了,酸度會變得圓潤些,不再扎口。
還有一點是,葡萄酒在出廠前,會注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這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越是葡萄酒年份新的,酒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硫越多,還沒揮發(fā)嘛!而我們酒桌上喝的,大多是新年份葡萄酒。新年份酒一開瓶,馬上喝進身體,喝多了后,會讓人頭痛,因為二氧化硫(亞硫酸鹽)會影響大腦中樞。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喝酒上頭”的原因。所以,喝葡萄酒前,稍微晃晃葡萄酒杯,也是一種消散二氧化硫的方法。
四講了這么多晃杯的好處,該說說怎么優(yōu)雅地晃杯。酒杯中,葡萄酒倒酒不超過三分之一,這在《如何倒紅酒,要倒多少才合適?》中講過。滿杯晃杯,誰來試試,不濺個滿桌都是才怪。一個晃杯方式是,把葡萄酒杯放在酒桌上,把拇指和食指,或者食指和中指,夾住酒杯杯柄,放在酒杯底座上方,按住杯底,在桌上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繞圈圈。
酒桌上如果有桌布,一定得是平整的,不然容易倒翻酒杯。第二個晃杯方法,是離開桌面的。用手拿住葡萄酒杯杯柄,手臂不動,用手腕晃杯,逆時針方向,向內繞圈圈。我的建議是,剛學晃杯方式時,先用第一種方法,等到熟練后,再用第二種晃杯方式。從優(yōu)美程度來講,還是第二種方式晃杯漂亮。在酒桌上,我更喜歡用第二種晃杯方法,男人用了,會有雅致的紳士味兒。
五在社交場合,我們總要給大家,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現在,葡萄酒作為聚餐宴請必備的配餐飲料,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相應的,葡萄酒喝酒禮儀,我們也應該熟練掌握。有時,聚會活動,商務宴請上,別人講的,聽不懂沒有關系。善于傾聽,多聽別人講,時不時的點點頭,表示認同。別人不但不會覺得你不懂,更會把你當做“志趣道合”的人。
香檳和起泡酒有什么區(qū)別?
香檳是起泡酒的一種,但不是所有起泡酒都能叫做香檳,唯有在法國香檳產區(qū),采用指定葡萄品種釀制,以及傳統(tǒng)法發(fā)酵的起泡酒,才能稱為香檳。香檳的價格比較高,平價替代的起泡酒有:法國的Cremant(克雷芒)、西班牙的Cava(卡瓦)、德國的Sekt(塞克特)、意大利的Asti (阿斯蒂)和Prosecco(普洛賽克)等,都有著不錯的品質,并且不會心疼錢包。
航母下水前,為什么要在船頭碎個香檳瓶?
香檳瓶越碎越好,預示新船永遠平安。擲酒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了,在航海技術不發(fā)達的年代里,人們對海洋是又愛又恨。人們靠這片大海謀生,可又有無數的親人朋友被海浪吞噬,葬身海底。為了祈求平安,在新船下水的慶祝儀式上,人們總會為大海呈上一些祭品,以求平安。古時候的太平洋島國,一艘新船下水時,人們會將一個捆綁著的奴隸置于船下。
在祈禱聲中,新船滑向海水,船下的奴隸會被船壓得皮開肉綻,他們的傳統(tǒng)就是用血祭求的神靈的保佑。這樣殘酷的血祭不僅在南半球獨有,在古代的挪威也曾存在過。以酒祭海神的傳統(tǒng)是由希臘人開創(chuàng)的,當新船下水時,船長會拿出一瓶酒喝上一口,將剩余的酒澆在甲板上,這個和我國古代以酒祭天有相似之處。到了中世紀的歐洲,人們?yōu)橐凰倚麓滤e行慶典時,都會開懷暢飲,隨后再將喝剩下的酒倒在船身上。
隨著軍艦噸位的增大,這項儀式逐漸演變?yōu)橛苫适页蓡T將一瓶酒摔向瓶身,粉碎的酒瓶也象征這艘皇家軍艦所向無敵。直到200多年前的法國,人們才開始將香檳酒在新船上摔的粉碎,因為飛濺的不僅有酒瓶碎片,還有大量的香檳泡沫,完成儀式的同時,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由此,歐洲各國都開始用摔香檳來慶祝新船下水了。不過,蘇格蘭的人們不使用香檳,他們仍然用自己的特產威士忌。
在2014年英國最大航母下水儀式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將一瓶蘇格蘭威士忌摔碎在船身。在日本,人們也是用自己國家的特產清酒完成擲瓶禮。雖然我國古代是以一枚錢幣作為航海的祝福物,但如今也開始效仿西方國家,以香檳酒完成擲酒禮。關于擲酒禮的來源還有另一個更為動聽的來源。在科學技術落后的古代,船員遇難時間頻發(fā),每當海難即將發(fā)生時,尚活著的船員都會將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香檳酒瓶中,封口后扔進大海,希望其能被其它船只或岸上的人看見。
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或航船逾時未歸時,船員的家屬們邊集結于岸邊,祈禱親人平安歸來。但往往事與愿違,沒能等來親人的回歸,卻等到了令人心碎的漂流瓶。于是,便有了擲瓶禮的傳統(tǒng)。只希望在開船前就將漂流瓶摔的粉碎,船只一定會平平安安的順利歸來。雖然如今已經很少再有海難發(fā)生了,但擲瓶禮的傳統(tǒng)卻保留了下來,逐漸演變?yōu)榫哂袀鹘y(tǒng)色彩的喜慶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