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經(jīng)濟實惠的場合,湯溝酒,高溝酒,雙溝酒也不會差。其次,蘇北酒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真正了解的都知道,蘇北是著名的酒鄉(xiāng),過去全國八大名酒,有三個都在蘇北,如“三溝一河”(指雙溝、高溝、湯溝和洋河),其中洋河鎮(zhèn)是著名的酒都,已經(jīng)有近千年的釀酒歷史,100多年前就在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最為有名的“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龍”就是洋河酒的真實寫照,可見洋河酒文化的魅力和蘇北人喝酒的堅實基礎。
江蘇人平時都愛喝什么酒?
酒的品種和風味不同,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可能按人群和消費場景不同來推薦比較好。白酒:如果是宴請場景,需要品牌知名度高的酒,當然選洋河。如果是經(jīng)濟實惠的場合,湯溝酒,高溝酒,雙溝酒也不會差。有些區(qū)域品牌的酒水,其實也非常好。黃酒: 蘇州的沙洲優(yōu)黃和吳宮老酒,無錫的玉祁雙套,丹陽的封缸酒,南通的白蒲黃酒。
現(xiàn)在蘇北農村婚宴一般都用什么酒呢?
我是江蘇蘇北農村的,宴席白酒的話基本上都是海之藍多一點,天之藍也有部分條件好的人家用??傮w來說在老家辦宴席一桌的總花費要在1000左右,如果在酒店花費最少得1500一桌,對于農村來說說實話還是比較貴的,但是沒辦法,現(xiàn)在農村家家辦喜事都是這個檔次,不求比別人高,但是肯定不能比別人低啊,要說攀比心理多多少少還是有的。
感覺蘇北逢吃飯就喝酒,酒桌文化如何?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下面我們就來探討蘇北人為什么會吃飯必須喝酒以及酒文化到底是什么樣子。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江蘇13個地級市酒量排名。有人做過很有意思的調查,結果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基本上八九不離十。我們先來看看結果(這里指的是白酒的量,從大到小依次排列):1、徐州:無上限;2、宿遷:9兩;3、淮安:8兩;4、連云港:7兩;5、鹽城:6.9兩;6、泰州:6.1兩;7、南通:6兩;8、南京:5兩;9、常州:2兩;10、鎮(zhèn)江:1.6兩;11、揚州:1.5兩;12、無錫:1.2兩;13、蘇州:1兩。
從以上可以看出,排名前七名的都在蘇北,徐州第一名,無上限(無法判斷到底能喝多少);緊隨其后的是宿遷,第二名,9兩;第三名是淮安,8兩。其次,蘇北酒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蘇北人能喝酒不是偶然的,似乎與生俱來就能喝。真正了解的都知道,蘇北是著名的酒鄉(xiāng),過去全國八大名酒,有三個都在蘇北,如“三溝一河”(指雙溝、高溝、湯溝和洋河),其中洋河鎮(zhèn)是著名的酒都,已經(jīng)有近千年的釀酒歷史,100多年前就在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最為有名的“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龍”就是洋河酒的真實寫照,可見洋河酒文化的魅力和蘇北人喝酒的堅實基礎。
第三,蘇北人熱情好客,無酒不成席。蘇北是革命老區(qū),也是江蘇欠發(fā)達地區(qū),這里經(jīng)濟基礎薄弱,發(fā)展相對滯后,和蘇南相比差距非常大。但蘇北卻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名人如陳毅、粟裕等高級革命將領都在蘇北戰(zhàn)斗過;古代的劉邦、韓信、項羽、梁紅玉都是蘇北人,文化底蘊相當濃厚。蘇北人十分熱情好客,不管家庭經(jīng)濟條件如何,只要有客人來,總會熱情接待,且吃飯必須有酒,“無酒不成席”說的就是這里。
酒桌上,前三后兩,推杯換盞,不管酒席好不好,先來三杯樂淘淘;無論什么樣的客人,多么能喝,只要往酒席上一座,酒杯一端,基本上都會被放倒。以前宿遷歸屬淮安,后劃歸宿遷市,當?shù)匕傩站途幊隽撕苡幸馑嫉捻樋诹铮鹤詮膭潥w宿遷管,喝酒全用白瓷碗。以上事實證明,蘇北人吃飯頓頓是不缺酒的,而且酒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如果你到蘇北做客,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這里的酒文化,然后藏起你真實的酒量,能不喝的就不喝,能少喝的別多喝,否則醉倒的一定會是你。
坐標蘇北,兒子考上了985高校,升學宴用什么檔次的白酒好呢?
我當年考上排名前十的985,啥也沒有請。和父親扛著一個皮箱和兩蛇皮袋,一起從村里出發(fā),坐大巴到省城。當晚,轉坐綠皮車到武漢。八月底的秋雨,淅淅瀝瀝,我和父親坐在車上情緒高漲。火車上啥都貴,更不敢買酒喝。第二天早上到達漢口車站。第一次到陌生大城市,人生地不熟,不免有些緊張。所幸,學校在車站有接待站,順利到達學校。
因為提前一天到校,宿舍沒有開放。為了省錢,我和父親住在學校旁邊的一個小旅館,一晚40元,兩個人擠一張床。父親喜歡喝酒,當晚我在學校食堂買了兩小瓶二鍋頭,點了三四個菜。喝酒時父親感慨萬千:幾代人都是農民,兒子總算出人頭地,考上重點大學。對于他來說,不知道啥叫“985”,只知道“重點大學”。父親和我聊得興起,兩瓶小酒一刻鐘就喝完。
我現(xiàn)在回想,應該再買一瓶,父親當時肯定沒有喝夠。父親沒有讀過書,大字不識,但他知道大學好壞。辦完入學手續(xù)后,我和父親逛逛校園。他在路上突然說:“兒子,你這學校好。從這頭到那頭,走路要大半個小時?!蔽抑浪囊馑?,姐姐提前考上一省屬重點,也是他送的。那所學校相對較小,食堂也沒有這所大學氣派。時間飛逝,轉瞬我研二就提前回到老家的省城工作(沒畢業(yè)沒有社保,每月一萬多點)。
一年后的夏天,也就是碩士畢業(yè)后的兩個月,父親陪我到銀行取出兒子的全部儲蓄138000元。這是我靠苦干、苦省的血汗錢。我看中了新區(qū)的一套小戶型,86平,加上借的錢,湊齊了21萬作為首付。插一句,當時新區(qū)房價6000多,距離市區(qū)二十多里路,多數(shù)人不愿意來。殊不知,5年后漲到18000元。付了房款,也沒有結余給父親買好酒了。
家里條件差,加上父親酒量大,一頓能喝一斤,他只能喝劣質酒“解渴”。記得一次,我送他一箱古井貢酒,他說很好喝,我聽后很欣慰。 工作四年后,我再次考上一所上海的985大學,攻讀博士。此時我已結婚成家,他想陪我一起到上海報到,只是身體原因,正在化療中,未能成行,也就未能跟當年一起喝酒了。前幾天,我兒子兩歲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