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的《重修天津府志》,列出了在寶坻的二十九沽,在寧河的二十二沽,合計七十二沽。據(jù)清光緒年間《津門雜記》記載: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區(qū)內的實為二十一沽。塘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如今天津有許許多多朗朗上口的帶“沽”的地名,那么天津人習以為常的“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一點反而沒人仔細想過。
“七十二沽”真有七十二處嗎?有何來歷?
“尋芳步步踏青來,柳外何人筑釣臺?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里野桃開?!币皇浊宕娙瞬椴龢I(yè)的《即景》詩,勾勒出了老天津衛(wèi)‘七十二沽沽水闊,一般風味小江南’的北國江南的風景畫。天津因有七十二沽,所以天津又被稱為津沽大地。而“沽”則成了天津的別稱。塘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如今天津有許許多多朗朗上口的帶“沽”的地名,那么天津人習以為常的“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一點反而沒人仔細想過。
在歷史上,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其最大的地理特色就是濕地眾多,河流、坑塘、洼淀、水庫、湖泊星羅棋布。據(jù)清光緒年間《津門雜記》記載: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區(qū)內的實為二十一沽。光緒年間的《重修天津府志》,還列出了在寶坻的二十九沽,在寧河的二十二沽,合計七十二沽。這也許就是歷史上關于天津72沽的最早記載。從文獻的記載上看,“72沽”這一說法,應該是舊天津地區(qū)歷史上實際統(tǒng)計的數(shù)字,而不是一個虛數(shù)。
但后期,曾經有過對“沽”的統(tǒng)計調查,發(fā)現(xiàn)仍有許多“沽”未含在內,除此之外,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及各種人為因素的制約,有的沽已經消失不在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72沽,應該只是延續(xù)歷史上習慣的說法而已。大直沽說完了數(shù)字,咱們接著回到之前的問題,“沽”到底是什么意思?歸納起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沽”就是退海后自然形成的水坑,大洼地。
也有人說,“沽”是一條古河名,并有東西之分。所以沿沽河兩岸的村莊名稱多帶有沽字。還有一種說法是“沽“被認為是河道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有開口的環(huán)水高地。那么那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個人認為還是后者最接近歷史事實。咱們逐一分析下,如果說”沽“指的是水坑,72沽就是72個大水坑,那么這種說法的弊端就是如何界定什么才是水坑,多大才算數(shù)呢?顯然水坑說不具備衡量的標準。
另外,古河道名說與水邊高地說其實有相通之處,那就是適合居住。沽水流霞在歷史上天津先民逐水而居,以利運輸取水、捕魚行舟,同時近水而不被水淹,居而擇高是長期觀察自然得出的結論。天津的先民都住在沽上,從而才形成了社會,有了歷史并創(chuàng)造了文化。天津的鄉(xiāng)土文獻對此描述和詮釋極多,講述了這批人先在沽上設寨或設衛(wèi)駐守,后在沽上形成最早的村落,所以直到現(xiàn)在都還有管天津人叫“沽上人家”的說法。